“這是我們種的金耳,綠色健康,口感特別好!”日前,在東至縣堯渡鎮建東村東至河水山科技有限公司的電商銷售部,該公司銷售總監陶朝文對記者說。在他身后,由客服和打包人員組成的發貨小組,忙著打印訂單、裝箱、打包,環環相扣,有條不紊。

“我們對接全國各地數千零售店、社區店,建立‘線上社群+線下門店’一體化的新零售渠道,讓新鮮的金耳和加工品金耳羹走向全國各地。”陶朝文介紹,目前新鮮的金耳市場價為每斤22元左右。
在該公司金耳種植基地的出菇房內,記者看到,一層層白色菌棒整齊地排列于種植架上,菌棒上一朵朵黃燦燦的金耳菌高度整齊劃一,長勢喜人。
“已建成4個菇房,總面積有280平方米,每個出菇房每批次可放菌棒2500至2800個。從外地采購木屑、棉籽殼、麥麩、玉米粉等原材料,在本地進行加工制棒,每個菇房每批次產出1000到1300公斤鮮貨。”基地負責人徐曉冬介紹,金耳具有周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等優勢,待技術成熟后就可大規模推廣種植。
金耳,形如其名,渾身金燦燦,摸上去軟軟的、滑滑的,肉嘟嘟的很可愛。“金耳被稱為菌中‘黃金’,其膠質細嫩,營養豐富,是著名的食藥兼用菌,滋補價值優于銀耳、黑木耳等膠質菌類。”徐曉冬告訴記者。
“你看,這是我們的全智能生產車間,運用5G工業互聯網平臺、物聯網技術等多種信息技術,為金耳生長提供優良穩定的環境。”徐曉冬一邊查看控制器屏幕,一邊向記者介紹,種植金耳的關鍵之處是濕度、溫度、通風要把握好;現在,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對溫度、濕度、通風進行智能化管控,使用電腦、手機就可操作。“數字化管控,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消除了因人工經驗不同而造成的誤差,減少水肥浪費。”
傳統菌菇生產是要避開夏季的,因為夏季高溫不適合出菇。但這個基地的工廠化、智能化生產,能保證出菇的時間和品質,且一年四季都可產菇。“去年10月20日基地開始試運行,今年基地金耳總產預計在9萬斤左右。”徐曉冬說。
金耳產業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升級,更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在基地務工的堯渡鎮河西村村民陳志源告訴記者,他每月工資3000多元,離家又近,方便照顧家庭。目前,在此就業的村民有6人,金耳采摘期還有一些村民來短期務工。
記者了解到,由國內數字貿易產業服務龍頭企業大龍網集團等投資創辦的東至河水山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探索用數字貿易技術賦能鄉村振興之路。在堯渡鎮管山村,河水山科技公司將新建一座占地35畝、年生產規模達800萬棒的金耳產業園區,打造國內一流的金耳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東至是農業大縣,我想為家鄉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該公司負責人馮劍峰表示,瞄準有市場前景的農特產業,深耕下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尤其要推動“土特產”在本地加工升級,并逐步上規模上檔次。只有這樣,才能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東至縣是安徽有名的食用菌種植大縣,2020年“東至黑木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為促進食用菌產業穩健發展,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菌業提升”工程,加大宣傳力度,創建名優品牌;吸引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從鮮品到加工產品的投入研發,延伸產業鏈條;制定獎補政策,對金耳產業初加工、收儲冷藏和電商給予獎補。同時,為種植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和生產配套物資供應。
據東至縣農業農村部門統計,目前該縣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有115個,種植總面積達6000余畝,年產量突破10萬噸,總產值約10億元。(安徽黨媒云記者 馮長福 通訊員 劉美花)
原文標題:東至: “一朵菌”綻放致富新希望
原文鏈接:
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108/886612.html?isShare=true